乡村纪事做童养媳的母亲,满了无言的爱

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文:金明的网世界

图:来自网络

母亲目不识丁,不知爱字为何形何物。可母亲的爱是无言的,沉重的,无与伦比的。

母爱如甘泉,汩汩浇灌了我四十多年人生,使我无时无刻感到温暖和幸福,也许是因为人是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的缘故,我那被母亲孕育的每一滴血液,都凝结着对她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挚爱和依恋。

前年我离开家,到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一个地方去谋生,行前,我回故乡向老母辞别。白发苍苍的母亲一脸凄惶和无奈,她实在不愿我离她那么远,但又晓得拦不住我。

中午,我和老家弟弟弟媳侄儿围成一桌吃午饭时,母亲对我说:“你去这么远,又去这么久,我有句话要跟你说。”随即把我叫到她的住屋,语气十分认真地对我说:“你到外头工作,我要再三交代:公家的钱不能拿,犯法的事不能做。”

望着七十多岁的老母满脸庄重的神态,我连连点头,一时涌起好多话却又说不出来。带着母亲的叮咛,第二天我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其实,母亲的教诲又何止这一次。从我15岁到外地做民工、修铁路,到江北买稻草、拖麦种,到后来出外谋生,甚至每一次工作变动,每一次出差,只要母亲知道了,都要把我叫到她身边交代一番。

记得18岁那年,生产大队的李支书要我当大队手工业会计,搞了半年,我得了胸膜炎病,每天卧病在床,吃药打针,母亲怕我的慢性病拖久了把公家的帐搞不清,硬逼着十分虚弱的我,把帐目交清了才放心。

每年春节,母亲总要对我们反复唠叨:“我不望你们当个官,发个财,只要你们踏踏实实做人就行了。”对母亲的警示,我们兄妹几个开始还不以为然,直到我们后来成年真正走向社会后,我们才慢慢体会到母爱的凝重和深刻。

母亲姓杨,不是本地人,她刚五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病逝了。十二岁时,她就成了童养媳,从跨进夫家门那天起,她就一直没日没夜地忙活着,即便是逢年过节她也没有歇息过,失去父亲的悲哀和贫困潦倒伴随着母亲度过了辛酸的童年,过早的生活重压和非人的磨难是她少年时代生活的全部内容。

后来,有了我们兄妹六个,上有老下有小,她的负担更重了,每天鸡叫两遍就起床,安置好家里老小后,赶到地里干活,晚上缝补浆洗,天天都忙到半夜过。她勤扒苦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她穿了一辈子补丁衣服,睡了一辈子稻草床(在床底下垫稻草),吃了一辈子残汤剩饭。

再后来,她的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按理她要歇一歇享享清福了,可她还是闲不住,硬是承包了两亩责任田,还养了几头猪,七十多岁的人了每天照常下地干活,她说:“我自己辛苦一点,两老的生活费可以刨出来,也减少你们的负担。”

儿媳们几个,有的担心做儿子的偷偷给母亲钱,其实她们不知道,有几次我们也背着媳妇给母亲零花钱,可每次母亲都不要,有时硬塞给她,但没过几天她不是还给了我们,就是将钱给了她的孙子或给儿子们买了东西。

母亲的一生,是慈爱和善良的化生。她这一辈子只知道慈善为本,宽仁为怀,她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在为他人而活。她的这种平凡而崇高的品格和美德时时刻刻影响着她的子女和她周围的人。

对于母亲的慈爱和善良,村人有口皆碑,都说“大娘是个好人,村里人家如有红白喜事,只要招呼一声,她就抽功夫去帮忙,忙一阵子后回自己家吃饭,吃饭后又去帮忙;下地割草割麦,她如果先割完,就去帮人家割一垄;邻居家猪饿得叫唤,她就去帮添几瓢猪食。

早些年,村里知道母亲人缘好,来了工作组、乡干部、检查组等,就往她这里吃饭,她忙活一阵子,侍侯客人走了,也从不找村里要补助;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来了养蜂的、烧窑的、炸爆米花的,大部分在我们家吃住,她从来没有收过别人的钱……

人生一世,虽岁月朦胧,但细细思量,方知爱的真谛,尤其是细细思量母亲平凡淡泊的点点滴滴,更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真切的、细腻的、生动的、无所不容的、无微不至的伟大母爱。

是的,母亲是阳光,是甘泉,是无垠的蓝天,是广袤的大地,她孕造了我一颗慈善仁爱之心,注入了我勤劳勇敢奋斗人生的毅力。

正如诗经《蓼莪》所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极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辈怎又相报得了?何况岁月不待人,父母也不能长在,“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求废蓼莪篇”,真是人生遗叹,千古同嗟。

母爱之真切之伟大,是我用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表达抒述的,此生此辈,我对母亲只有深深的愧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seto.com/zcmbjc/11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